中国煤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关注

关注微信视频号

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追梦之路――河南理工大学孙玉宁教授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 2019年8月7日
来源: 中国煤炭学会

  孙玉宁,男,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教师,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创新团队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李芳式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他认真负责,关爱学生,言传身教,真正做到了“行为世范”;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刻苦钻研,深入生产一线,把理想播种在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的沃土之上,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取得了累累硕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河南省重大攻关、山西省重大专项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EI、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2篇论文被科技部中国科技信心研究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在煤矿瓦斯抽采“成孔”和“封孔”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国内煤矿瓦斯抽采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的生命力在于思考和创新

  1986年,孙玉宁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从此踏上了科研创新之路。1988年,针对周期来压的变化,25岁的孙玉宁提出老顶膨胀观点,虽然备受质疑,他还是坚持将论文寄给钱鸣高院士。钱院士给他寄来了亲笔信,并向他发出了全国矿山压力学

  术会议邀请函。在这个有着3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上,年轻的孙玉宁宣读了他的研究论文,并被大会评选为十篇优秀论文之一。

  机会总是眷顾善于思考的人。1996年到2003年,孙玉宁致力于全长可回收树脂金属锚杆的研制。锚杆试验成功后,矿方要求锚固头及注塑件的综合容重需要与矸石的容重相当,以便煤炭洗选时能够同矸石一块选出,从而不影响煤质。经过一次次试验,他把目标材料锁定在铁粉上,要在注塑件中加入铁粉。然而,当零件出来后,他兴奋地拿起尼龙搅拌头丢在地上时,搅拌头却砰然断裂了。“这种根本不具有韧性的尼龙件怎么能在井下使用呢?”结果又一次令人失望,他陷入了困境。一天,煮饺子的时候,望着冒着蒸汽的锅,他想,加入铁粉后易断是不是因为内应力未得到释放造成的呢?随即,他把注塑件放入饺子锅中煮,谁知,这一煮竟然解决了困扰他一年多的难题。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开始。”孙玉宁说。2004年,他确定了新的研究方向,即突出煤层钻进技术研究,这是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松软突出煤层钻进困难,已成为制约国内瓦斯抽采与治理的瓶颈,打钻引发的瓦斯燃烧、一氧化碳中毒、钻杆烧断等打钻事故频繁发生,钻进深度仅有几十米,很难消除采煤工作面中部的空白带,严重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袁亮院士曾经说过:“没有治理不了的瓦斯,只有打不到位的钻孔”。认准这个难题,孙玉宁就常驻平煤八矿等突出矿井,坚持与打钻工人一块下井打钻,同工人一块儿劳动,同工人交流,向工人请教,工人们亲切的喊他“孙哥”,说他不像个教授,很像个工人。为了连续观察打钻现象,他曾多次在井下24小时不升井,身临现场的长期持续观察打钻过程中的各种动力现象。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

  年他针对松软突出煤层提出 “钻穴”观点,并分析了“钻穴”内煤渣运移和堵塞的规律,为钻具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基于“钻穴”观点

  发明了系列新型钻杆,包括刻槽钻杆、肋骨钻杆、棱状刻槽钻杆、非对称异形截面等等。该成果在平煤集团、晋煤集团、潞安集团、阳煤集团、华晋焦煤、河南能化集团立项试验成功,往往是项目尚未结束,就接到供应处的电话,并很快得到推广应用。这一成果大幅度提高了突出煤层、松软煤层、软硬复合煤层等难钻煤层的成孔深度和成孔效率,在某些矿区成孔深度成倍提高,并消除了钻孔发热引发的安全事故,为煤矿瓦斯抽采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技术支持。目前,多数高突矿井均可见到孙玉宁发明的钻杆,在孙玉宁团队和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型钻杆在难钻煤层已经取代了已有百年历史的光面钻杆和传统的螺旋钻杆,部分产品出口国外,该成果在2010年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煤层成孔和封孔是煤矿瓦斯抽采两项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2006年,孙玉宁确定了煤层封孔的研究方向。他在国内最早提出囊袋式注浆封孔法,该新型封孔方法,不仅需要解决囊袋的问题,还要解决封孔材料的问题。解决囊袋这个难题的关键是要找到既有一定韧性又有一定膨胀性的布料,为此,他试验了多种布料却毫无进展。一天,早上穿衣服的时候,他发现秋裤的缩口具有这种性质,他兴奋极了,当即把秋裤缩口剪下来,拿到实验室试验,果然取得了成功,最初的囊袋式注浆封孔器就这样研制出来了。2007年以后,他研制的囊袋式注浆封孔技术先后在晋煤集团、潞安集团、平煤集团、阳煤集团、河南能源集团、西山煤电、华晋焦煤、山煤国际等矿区试验成孔,并很快得到了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瓦斯抽采浓度,为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孙玉宁团队和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囊袋式注浆封孔法已取代了传统的聚氨酯封孔法,成为国内主流封孔技术,孙玉宁团队协助4家企业申办了封孔器煤矿安标标志认

  证,该成果获得2014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至2016年,12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孙玉宁团队在瓦斯抽采成孔和封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得到煤炭行业的广泛认可,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次,他参与完成的《煤矿瓦斯安全高效抽采关键技术体系及工程应用》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一个美丽的梦而坚守着

  早年没有科研经费支持时,孙玉宁就拿工资搞科研,现在的实验室里,仍有他当年拿工资购买的台钻、钳工台、坐标钳和电焊机。他能够熟练操作实验室的车床、铣床,买不起刀具和钢材,他每周就去焦作市周边的废品收购站,寻找科研可利用的材料,以废品价从废品收购站买来机械厂报废的刀具和边角料;出不起昂贵的模具费用,雇不起钳工,他就自学电焊和钳工,自己动手,自制熔模铸造模具和工装胎具,他用报废的钢锉有上百公斤。他是一个教师,也是一名工匠,是同事们公用的修理工。他不在乎个别人说什么,常处于忘我的科研境界中,享受着科研的乐趣,默默无闻的坚守着科研创新这片土地。

  当年,他曾是采矿工程系公认的最穷的教师,1999年,他36岁,学校出售房改房,81平方米的房子仅需3.5万。交房款的时候,妻子得知他不仅身无分文,而且为了科研还向他的大学同学借款一万元钱时,妻子落泪了。看着妻子无声的埋怨,瞧着双胞胎儿子不高兴的表情,孙玉宁却微笑着说:“放心,我去向大学同学们借款。虽然我们现在穷一点儿,仍有饭吃,想想红军长征时那些红军将士们,我们幸福多了!”这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精神,这就是孙玉宁,面对技术难题他敢于迎难而上,面对生活难题,他更有着大无畏的精神境界。

  1999年至今,20年过去了。谈到科研动力时,孙玉宁深情地说:“科研靠的是精神、兴趣和坚守。要有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全面的知识结构、丰富的联想能力及强烈的好奇心。”

  “成功不在于学历,而在于态度;对待科研的态度不在于实力,而在于素质,而素质就在于他看到问题时是否愿意去深入探索,是否愿意为科研而坚守。”提起过去的成绩,孙教授感慨良久。

  “我希望能在3至4年内探索成孔和封孔方面的二次创新,目前带领团队正在研制护孔泄压钻进技术和封堵一体化封孔技术,希望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人,让他们继续为我国瓦斯抽采与利用事业做出贡献,减弱瓦斯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为国家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做出贡献。”谈到未来的科研打算,56岁的孙玉宁依然充满信心。

  世间事,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惟其艰难,更显勇毅。追梦路上,他牢记初心,继续前行

  孙玉宁教授指导研究生



Baidu
map